你是社交恐惧吗?你就是懒

2018-12-17 01:46 浏览 44751 游戏猎手 使用道具

1544982277779.jpeg
这两年,你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。

看电脑、玩游戏、叫外卖、拆快递,出来聚餐不去、看电影不参加、打球更不可能,每天你只想躺在床上,不想出门、不想见客户、不想见同事、不想见朋友……

家人朋友实在看不过去,劝你出去走走。

哎呀,我有社交恐惧症。

什么是社交恐惧症?

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,过分的害怕外界的事物,内心明知这种恐惧是不合理,但这种恐惧依旧反复出现。

你是这种情况吗?

不是。

你只是贪图冬天的暖床,你只是嫌麻烦懒得洗头去参加聚会,你只是懒得费神费力去社交。

承认吧,你才不是社交恐惧症,你只是懒。

01

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把懒得社交披上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外衣?

因为这样,自己的懒就显得不那么可恶,显得情有可原,有了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借口,就可以心安得的懒下去了。

心理学发现,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借口,其实是为了掩盖我们的不足。

“社交恐惧症”就是最常见的一种。

大部分人们拿“社交恐惧”做借口,只是因为自己懒,只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,不想改变,就找出各种借口出来辩解。改变是需要付出努力,而懒是世界上最不费力的事了。

“先提高自己,再混圈子”

“低质量的社交,不如高质量的独处”

“你那不叫人脉,叫好友数量”

很多人,拿这些鸡汤安慰自己。

精神上似乎赢了,其实现实中败得一塌糊涂。

生活中因为懒得社交,错过机会才的现象比比皆是。

我公司新入职两名员工,两位工作能力旗鼓相当,但两人社交方式却迥然不同。

其中一位比较乐意参加部门聚餐,组织各种活动,社交能力非常强。

另一位,几乎从不参加任何活动,下班到点就走,周末从不参加团建活动,经理找他谈话,回答都是:“懒得参加,工作完就很累了,需要休息。”

年初,总部培训部门有一个空缺,两人都进行了申请,结果显而易见,经理批准了社交能力强的员工调岗。

社交本身就是一种能力,社交是流动的,它是了解别人,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过程。

懒是社交的大敌,因为懒,你身上的发光点不为人所知,你的优点被埋没,你的能力被低估,你的机会被错过。

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“社交恐惧”的标签,而要认清下面隐藏的那个“懒”字,因为才能一旦被社交懒癌拖累,常常一无可为。

02

管理学名家弗雷德·卢森斯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统计。

他研究了多个国家的管理人员,发现这样一个规律:用在社交上的时间越多的人,越容易成功。

成功的人工作时间里,社交时间占比高达48%;

普通人工作时间里,社交时间占比只有19%。

在这个需要高度协作才能生存的社会,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。

懒得社交的人,要想成功,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,因为没有社交途径,他的闪光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,才能被人知晓。

有出色社交能力的人,更容易成功。

因为社交丰富的人,有着优先掌握信息的能力,他们总是能够站在信息高地,收获新鲜的资讯,视野更开阔,目光更长远。

同样,他能力展示的途径与平台也更加广阔。

社交能力出色的人,自带IP属性。

大学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,在大一的时候,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,到毕业时,能力却天差地别。

为什么?

因为有的同学只埋头学习,独来独往,也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,学习以外的能力为零,而有的同学除了学习之外,积极参加更多社群,组织各类活动,能力得到大幅提高。

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,谁优谁劣,结果就非常明显。

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,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工资有正向作用。

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毕业生,月平均工资高出其他毕业生8%。这说明个人社交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。

只自己埋头学习,不与人交往的懒癌患者,容易知识狭隘、视野局限。

《礼记·学记》有这样一句话: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”

大学如此,毕业后的生活比学校更加残酷。

可以肯定的说,你在社交路上偷的懒,都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坑。

03

人是社会性动物,社交功能不经常锻炼,会渐渐丧失。

一个人如果与社会群体疏离太久,他的语言能力、表达能力、行动能力、思考能力会全线衰退,最重要的是,心理会越来越消极,最终崩溃。

人,是注定要与人产生连接的。

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过:“人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结中体验幸福。”

英国第五频道做了一个电视真人秀《InSolitary》(禁闭)。

节目中,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四位志愿者,挑战为期五天的禁闭。

三名嘉宾和一名主持人各自分别呆在四个集装箱里。

集装箱里只有床和马桶,生活必需品,不能有任何电子产品,他们都无法与外界联络,唯一的联络办法就是墙上的按钮,如果有人按下按钮,那就表示他退出挑战。

这位28岁的女性志愿者,她刚开始非常高兴,还称这五天时间就像度假,但仅仅在禁闭4个多小时之后,她就心理崩溃,大哭着退出实验。

这位单身妈妈刚进去不久,就非常不适,她烦躁、呆滞,甚至开始呕吐,最后,她一直昏睡着熬过了实验。

主持人也因为极度无聊而情绪崩溃,一天过后,他选择放弃。

这位小伙子是搞笑视频博主、资深网瘾青年,他虽然最终完成五天的挑战,但是在禁闭中,他出现了呆滞、抓狂等情绪崩溃的症状。

其实我们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,即使不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,只要自己在家闷了超过三天,不与外界联系,情绪就非常容易低落。

人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交,就容易陷入情绪困境。

懒于社交是有惯性的,越是懒得社交,情绪越是低落,越是情绪低落,越是懒得社交。

这样一个死循环,让人看不到自己未来。

04

社交懒癌,意味着丧失了沟通的执行力。

要克服社交懒癌,需要自己勇敢地走出舒适圈,逼自己去面对,去熟悉。

戴尔·卡耐基曾说过:

在社交过程中,不要用选择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的条件作标准,凡是志趣不符,性格不合的人一概拒之门外。在社交圈中认识的新朋友,应是与你有较大差别的人才好。

很多人对于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懒得去倾听与分享,却不知道自己错过了解他人、了解世界的一个机会。

社交最大的益处,是带来不同的思想与价值观。

作家余光中曾说过:

你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,你才能了解到,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。这样,人的心胸才会变得宽广。

接触越多的人,遇到越多的事,你才会知道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的复杂性,才有不轻易苛责和赞美的习惯,这种胸怀和格局才是成熟的人认识世界的态度。

世界因为多元而可爱,社交的意义在于接触到不同的人,了解不同的思想。

作家萧伯纳曾说: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,我有一种思想,彼此交换,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,甚至多于两种思想。”

认识相同的人,你了解的还是原来的世界;

认识不同的人,你了解了不同的世界。

社交从来就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,它需要你花费心思与心血。

正如斯科特·派克在畅销书《少有人走的路》所写的:

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,我深以为然。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,其实是因为自己太懒了,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,懒得去学习新得知识,涉足新的领域。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,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?

一个成熟的人,懂得如何让自己更优秀。

但如果你真的有社交恐惧,又该如何自救?

建议1:减少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层面,因此第一个建议便是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移走。吉莉恩?巴特勒建议读者可以做几个小练习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他人身上,比如将自己想象成研究社交的科学家,充分调动好奇心,在简单的场景中开展双向实验。

建议2:改变思维模式 个人想法在社交焦虑中起了核心作用,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引发焦虑并一发不可收拾。为了应对这些糟糕的想法,阻止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,改变思维模式就变得极其必要。吉莉恩?巴特勒将这一策略拆成两步,识别自己的焦虑念头,找到替代性的思维模式。形成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,是逃离社交恐惧深渊的一条绳索。

建议3:改变行为模式 改变行为模式是建立信心最有效的途径。改变行为模式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摒弃安全行为和直面现实,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手段是微型实验(Mini-Experiment),弄清楚行为模式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。吉莉恩?巴特勒鼓励读者坚持实验,虽然在刚开始做出改变时可能会感到焦虑,但是长期来看,信心会逐渐建立,焦虑感会逐渐消失。

综合来源: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、界面新闻

点赞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账号注册
高级模式